
【讓內心的孩子奔跑-從博物館玩進公園的織品建築】 - 堀內紀子
- “As I work the image takes shape in my mind's eye. It is as if the image is telling my hands what to do” 身處日本織品藝術家 - 堀內紀子 (Toshiko Horiuchi MacAdam) 的作品中有種進入繪本世界的錯覺,藝術家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她所創作,有著建築與雕塑意念的大型織品藝術。她的作品 "網子森林",這個巨大如建築般的織物雕塑,是使用堅韌的尼龍紗線,由藝術家親手染色與鉤織而成。 紀子在學生時期就深受西班牙建築師高地的作品影響,一趟畢業後的壯遊,讓她看遍了高第在西班牙的作品與伊朗的清真寺建築,爾後無論是高第源於大自然研究的建築形式或是清真寺建築裡,哲學與數學幾何邏輯兼具的建築裝飾,都滋養了她創作的能量。 畢業後的紀子並不是一開始就展開藝術家生涯,而是先在紐約擔任設計師與日本各地擔任學校講師,但是好奇的她無法抹去內心一直有的聲音:到底織品是什麼?爾後藝術家花了整整15 年尋找,從花紋,紗線到3D形體間的關係。 某次在藝廊展覽

【小怪獸的異想世界-手工針織雕塑】STINE LETH
作為針織設計師的筆者初接觸到 Stine Leth 不按牌理出牌的針織雕塑,實在有種相見恨晚的感受。她的針織雕塑色彩鮮明,異材質豐富搭配,讓人聯想到法國畫家亨利·馬諦斯畫作中跳舞的人體,只是這次我們看到的是更抽象的形體,在由紗線所創造的世界裡像一隻隻小怪獸盡情扭動身軀。 丹麥設計師Stine Leth畢業於極富盛名的 Academy of Fine Arts ,如同歐洲的設計學院學生初接觸到的課程設定是讓你玩遍所有素材,而不是急著在一進大學就選定一個設計方向。在這個時期我們常常看到設計師因為意外接觸到織品這個素材就欲罷不能,Stine 的故事也不例外,在學校中他所製作的第一個織物作品- 以針織做成的石頭後就開啟了她手打針織的創作方式。 很快的 Stine 垂掛式的軟雕塑受到各方重視,大公司的設計邀約也紛紛上門,與丹麥設計公司 frem Living 所合作的限量針織海報,在幾周之內售鑿,之後也陸續與不同家具公司聯名傢俱的設計案。 作為當今歐洲已展露頭角的織品創作者,問到Stine 最自豪的成就,她謙虛的說:It would be that I a

【壁掛編織新浪潮-我的雙手就是我的眼睛】JUDIT JUST
來自巴賽隆納這個擁有深厚藝術底蘊國度的織品創作者 Judit Just ,她所創作的 tapestry (中文翻譯壁掛)是歐洲織品裝飾藝術中最古老的一門技藝,創作者可能用織布機也可能徒手在棋盤格般的網布上一個一個的綁出所需的圖案,而 Judit 所代表的絕對是揉合了當代的美感與傳統技巧的編織新浪潮。 點開她的 Instagram 首先是被圓潤飽滿的作品給吸引,壁掛時而像個方正的像現代雕塑,時而又像海底一面恣意的牆,長滿了多彩的水中生物,總之觀看Judit的作品絕不無聊。 原本身長在巴賽隆納的 Judit 隨著老公移居到美國北卡羅來納州西部的Asheville定居,諾大舒服的新工作室就坐落在藝術氣息濃厚的河岸藝術區,本身就學設計的 Judit 其實有一隻耳朵聽不見兩眼視力也不是很好,她總是形容自己是用雙手在看世界,她並沒有從服裝學院正統的設計教育給學完而是自己將所有的織物技巧給學習了一遍,無論是染色還是刺繡或是各種布料表面的裝飾技巧。 對 Judit 來說世襲本身巴賽隆納的藝術美感,並在設計中融合古典技巧與現代的新材料是最重要的創作方針,一同來看

【羽化前的蛹-療癒線材雕塑】ANNIE LEGAULT
從天空垂下來如蟬蛹般的雕塑,是加拿大織物設計 Annie Legault 的手工纏繞作品,從簡單的結繩到構成一個巨型的群體,她的作品有如大自然般的野性呼喊,讓人神迷。 Annie 作為半路出走的織品設計師,她喜歡稱自己為氣氛的設計師與空間陳列雕塑家,真的非常貼切!很多時候我們在她的作品中,可以體會到由繩結物件所構成的巨大氣場,一種療癒人心的功效。Annie將自己的系列作品取名為 Amulette (發音與 Omlete 相似 ),其為法文意思是 : 附身符,因為Annie鍾愛自然總是選擇用天然的纖維作為創作的主軸,也希望自己的作品帶給觀者舒適與放鬆的體驗,有點像捕夢網,捕捉現代人過多的煩惱。 原本學習視覺藝術的annie 在加拿大蒙特婁的 Concordia University 中首次接觸到紗線素材從此便欲罷不能,也開啟了她用織品創作的生涯,畢業製作的作品很快在當地獲得迴響,也開始陳接店面與活動的空間裝飾,並且積極參與展會累積知名度,現在的她靠著蟬蛹般的軟雕塑已經在各地累積了粉絲與許多支持者。 Annie Legault 個人網站: http:

【奇幻面具設計女孩】MAGNHILD KENNEDY
講到化裝舞會是否第一時間聯想到迪士尼《美女與野獸》呢? 舞會中每個人都藏住了原本的臉,用華麗的面具呈現不同的一面。 今天與大家介紹一位自學面具藝術家Kennedy。她擅長將面具結合串珠、繡花、流蘇、面紗及花布,透過不同材質及顏色的搭配,呈現出精緻細膩帶有神祕氣息的面具。Kennedy的面具注重外型的表現,大部分面具只留下眼睛部分,甚至有時連眼睛都遮住了,打破了正常人對臉部美的認知。其次也讓人聯想到宮崎駿的電影《魔法公主》,帶著一點原生的狂野氣息,只留下的眼睛搭配上有個性的彩妝,散發濃濃神秘及來自異世界的精靈感,彷彿自身正在森林中穿梭遊走。 Kennedy的第一個面具是為了打扮自己和男朋友而誕生的。當時她正在伊斯靈頓的一家老式設計師店裡工作,店裡的老闆很善良的讓她坐在櫃檯後面製作面具,所以她有更多時間完成自己的面具作品。 Kennedy也在此設計師店中透徹的研究了服裝的製作,學到了大部分的技能。對Kennedy來說,面具是一個不同素材聚集的地方,她由製作過程中出現的幻想和材料本身的帶領,隨著直覺和突如其來的靈感完成每件作品。 Kennedy的作品已